一些積極份子稱這些指控是泰國首次「Me Too」時刻。
但兩者可以藉由減少或是取消溫網在巡迴賽中的排名積分來減低對於球員的衝擊,運動員也可採取法律行動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主辦單位全英草地網球俱樂部(All England Lawn Tennis Club)發布聲明說:「俄羅斯發動如此不合理和前所未有的侵略行動,若讓該政權再藉由俄國或白羅斯球員參與賽事獲得任何好處將令人無法接受。
新聞來源 Wimbledon ban Russian and Belarusian players over Ukraine invasion(The Guardian) Tours Argue Wimbledon Sets ‘Damaging Precedent in Barring Russian and Belarusian Players(The New York Times) ATP Statement On Decision To Ban Russian & Belarusian Players(ATP Tour) 延伸閱讀 場上場下的巨大應援能量,誰能接下男網BIG3營造出的「全球主場」文化 5小時史詩級逆轉勝:納達爾澳網奪冠,網球大滿貫21冠前無古人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克林姆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表示俄羅斯在網球方面實力強大,比賽將會因此受到衝擊,「讓體育人士成為政治陰謀的人質是不可接受的」。」 全英草地網球俱樂部主席休伊特(Ian Hewitt)向《衛報》說道:「我們理解這對受影響的人來說很艱難,他們因俄羅斯領導人的行為而承受痛苦令人感到悲傷。此項帶有國籍歧視的舉動也有違溫網與ATP達成的協議,即球員能否參賽應完全基於ATP的排名積分。各國選手怎麼看? 烏克蘭球員薩夫丘克(Olga Savchuk)向《紐約時報》表示,制裁不能只對90%的俄羅斯人民實施,而忽略剩下的10%。
「仔細想想為什麼在俄羅斯麥當勞工作的人會因為制裁而丟掉工作,而網球運動員卻是例外呢?」薩夫丘克強調制裁必須是公平的,因為他們犯下的是集體的罪惡。世界球王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港譯「祖高域」)則是在ATP賽事的採訪中以「瘋狂」形容溫網的決定。後備軍人不僅是一個兵力數字而已,更表示台海開戰時上戰場的除了職業軍人,更多死傷可能會是大家的爸爸老公男友兒子孫子
這些誤解與迷思,至今仍持續發生。林老師說:「以我的理念來說,我一定會強調學科專業為主。如果官方仍只在意表象與數據,始終忽略教學內涵、忽略學習者的觀點,那無論教學者或學習者,都將為此犧牲。另外,他也提到許多老師會特意幫使用英語答題的學生加分:「我是反對的,老師這樣做,學生會不會覺得我在台灣這個社會講英文比較優越?雙語教育希望的是學生兩種語言上都有成長,我們不要在語言裡面造成高低位階的區分。
」 老師說:「講國語學生都聽不懂了,我不明白為何還要講英語。那千萬不要勉強把它(講解概念時)轉成英文,因為會有更多人不懂。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點開「國民中小學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實施計劃」裡的「推薦教學範例」,可以看到雙語教育科目遍及數學、社會、自然科學、科技、健康與體育、藝術,生活課程、綜合活動⋯⋯。英語,作為「多一個使用的語言」,要在何時出現呢?林子斌認為可以先從「課室英語」(註)開始: 「基本的課室英語很簡單的,open your book,這個一定大家都會。」 有聽到英語就好? 「老師教得來,學生聽得懂」兩句話說來簡單且基本,看教育局、國教署放上的影片,似乎也進行的很流暢,唯一的疑惑是,這真的是學校教學、上課的日常嗎? 我們訪問了幾位國中小老師與學生,學生說:「我們體育老師上課有講英文,聽不懂時可以問,有的時候聽不懂的太多了,大家就懶得問了。
對此,林子斌直言,不應規定使用比例,必須視學生狀態調整,否則終究會害慘了學生:「以前要你背英文單字你都不一定背得完,更何況體育課要你記單字、音樂課要你會句型,那你不是更快會討厭英文?雙語教育應該是提供一個聽說、讀寫自然的環境。我們比較好奇,林子斌老師主張的「老師教得來,學生聽得懂」和示範影片的作法有何不同? 林老師說:「我會給老師一個原則是,抽象、核心的概念,不要強迫用英文。文:李昀修、江思妤 老師指著白板上的九宮格:"Every one repeat the Target 9." 學生複誦:"Target 9." 老師:"Target 9." 學生又一次複誦:"Target 9." 雙語教育,全英語教學? 為了因應2019年行政院提出的「2030雙語國家」,教育部推出「雙語教育」。」「我覺得很難⋯⋯」「我是不擔心發音不標準會被笑,但這樣對小孩真的好嗎?」「有老師是上課一開始就計時十分鐘,在這十分鐘之內都講英語,時間到,切換成華語。
」 我們才發覺,「國民中小學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實施計畫」,與該計畫中「本土雙語教育模式之建構與推廣專案計畫辦公室」是不同的計畫主持人,前者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陳錦芬教授,以沉浸式教學研究出發。今天你是體育老師,就是先把體育教好。
可是在講核心概念這一段,幾乎都是用中文,這樣才是適當的雙語。」 他以自己合作學校的音樂課舉例:「講今天上課的規則,譬如說幫學生分組、幾個人在一組,他全部用英文講,因為學生聽得懂的就是課室英語。
但是一些學科的核心概念,你就不要勉強用英文,也不要叫他去記。在前文提及的體育課之外,我們從「推薦教學範例」再挑出頗受好評的幾支影片,前往師範大學拜訪林子斌教授——林老師曾於新加坡任教並具有雙語教學經驗,坊間稱呼他是「臺灣雙語教育師資培育舵手」,他也是「國民中小學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實施計畫——本土雙語教育模式之建構與推廣專案計畫辦公室」的計畫主持人。起點在哪裡? 在「雙語國家」宏大目標下,雙語教育上路了,但林子斌坦言:「我認為2030我們不可能變成雙語國家。」「我們老師會放英文歌或影片,這樣很好,就不用上課。」「聽不懂啊,反正講國語講英語都聽不懂,沒差啦。他說,2030仍是一個起點。
但如今雙語教育的執行,說好聽是百花齊放,說難聽則是萬頭紛亂。」 雙語教育,是在課堂中多了一個使用的語言,但最大的重點仍然在於師生能否溝通,以及能否把本來要教的內容傳達給學生,千萬不能因為「雙語」而犧牲原本要進行的內容,否則就容易出現他科老師跨越界線去教英文,導致雙輸的狀況。
」 要計較使用英文的比例嗎? 有些學校定出「一堂課必須使用XX%英語」的標準,甚至拼命拉高使用英文的比例。後者是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林子斌教授。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出乎我們意料地,他率直地說這幾支影片都太誇張了:「雙語,絕對不等於全英語教學。
如果我今天教數學的函數,以前我們在學函數時老師用中文講我都不一定清楚了。延伸閱讀 參考「沃土模式」讓英文融入我們的生活,才是「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重點方向 華麗的「雙語」王者,與依舊「新婦仔命」的本土語言 蘇貞昌為何獨厚英語?《國家語言發展法》和「雙語國家」的矛盾對決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你是音樂老師,就教音樂的內容,推雙語絕對不是要體育老師去做英文老師的事。二者之間為何存在矛盾,值得研究,但我們得先明白林老師的主張,因此,這篇文章就以林老師的觀點為主。
雙語教育應該是在老師能把學科的內容清楚傳遞給學生的前提下,每天語言做一些調整,以前全部用國語教,現在換成兩種語言,但一定要把握一個原則就是:老師教的來,學生聽得懂。」 林子斌從教學者,學習者的角度出發,點出雙語教育教學示範影片內容的誤解與迷思。
2021年9月,「雙語教育」隨著數十億元的預算正式上路,在國中小展開。新加坡花了23年讓全國變成雙語學校,可是整個新加坡只有三百四十幾間學校,台灣的國小、國中加高中大概有四千所。
或者像老師會跟你說的stand up/sit/group,八個學生在一組這種,其實學生容易聽得懂。這樣做有意義嗎?」 我們可以理解,教學示範影片和教育現場一定會有落差,不然就不會叫做「示範」了。
」 而環境不只在課堂,可能是校內的廣播、是老師們與學生的招呼,即便簡單,讓英語自然出現在校園內,也是一種提供環境的方式但如今雙語教育的執行,說好聽是百花齊放,說難聽則是萬頭紛亂。」 我們才發覺,「國民中小學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實施計畫」,與該計畫中「本土雙語教育模式之建構與推廣專案計畫辦公室」是不同的計畫主持人,前者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陳錦芬教授,以沉浸式教學研究出發。」「聽不懂啊,反正講國語講英語都聽不懂,沒差啦。
」 雙語教育,是在課堂中多了一個使用的語言,但最大的重點仍然在於師生能否溝通,以及能否把本來要教的內容傳達給學生,千萬不能因為「雙語」而犧牲原本要進行的內容,否則就容易出現他科老師跨越界線去教英文,導致雙輸的狀況。但是一些學科的核心概念,你就不要勉強用英文,也不要叫他去記。
」「我覺得很難⋯⋯」「我是不擔心發音不標準會被笑,但這樣對小孩真的好嗎?」「有老師是上課一開始就計時十分鐘,在這十分鐘之內都講英語,時間到,切換成華語。二者之間為何存在矛盾,值得研究,但我們得先明白林老師的主張,因此,這篇文章就以林老師的觀點為主。
英語,作為「多一個使用的語言」,要在何時出現呢?林子斌認為可以先從「課室英語」(註)開始: 「基本的課室英語很簡單的,open your book,這個一定大家都會。新加坡花了23年讓全國變成雙語學校,可是整個新加坡只有三百四十幾間學校,台灣的國小、國中加高中大概有四千所。